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許杰
廣 政
許杰(1910—1989),號興吾,廣德縣誓節(jié)渡人。7歲上學,小學畢業(yè)后,赴湖州浙江省立三中就讀。1919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后轉入該校地質系,受業(yè)于李四光教授等名師。此間,參加了“五四”愛國運動。
1925年大學畢業(yè)后,許杰在安慶建華中學和安慶一中等校任教。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懷寧中心縣委委員。北伐軍抵武漢后,他奔波于安慶和武漢之間做聯(lián)絡工作。大革命失敗后,黨組織通知他轉移隱蔽。他輾轉回到家鄉(xiāng),受聘在廣德縣立初中任教務主任兼教員,半年后辭去教職前往上海。1930年,由李四光舉薦,進入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此開始致力于地質礦產調查和地質研究事業(yè)??谷諔?zhàn)爭爆發(fā),許杰隨研究所到內地,1943年任云南大學礦冶系教授。1945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從事愛國民主活動??箲?zhàn)勝利后,許杰隨研究所遷回南京。1946年他曾以地質調查為掩護,去皖南山區(qū)給新四軍送過藥品和通訊器材。在迎接南京解放中,許杰團結和說服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抵制了國民黨當局南撤研究院的企圖。
南京解放后,許杰被委任為中央研究院接管組組長。1949年底,他奉命接管和改組了安徽大學,先后任校務委員會主任和校長。1953年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安徽省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調任地質部副部長,長期分管地質科技等方面的工作。1959年兼任中國地質科學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并領導組建了全國地質圖書館和地質博物館。“文革”動亂時期,在受到迫害的情況下,許杰仍承擔了地質圖表和地質辭典的編輯指導工作。
許杰在其畢生的科研活動中,對中國地質找礦、地質教育、地質實驗、地質編圖和水文地質工程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為中國的筆石學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1949年建國前夕,許杰應召赴北京,出席全國科學會議的籌備會議,共商發(fā)展中國科技事業(yè)的大計。1957年冬,他參加我國赴蘇科學代表團,參與制訂中蘇兩國科技合作協(xié)定和我國發(fā)展科技的12年長遠規(guī)劃。1976年,當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恢復我國的合法席位之后,他又率領中國地質代表團前往澳大利亞悉尼,出席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lián)合會第5屆理事會,提高和擴大了我國地質工作在國際地質界的地位和影響。1958年許杰被蘇聯(lián)古生物學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1985年榮獲聯(lián)邦德國地質學會授予的最高科學獎——萊歐波爾德·馮·布赫獎。1983年出版的《許杰筆石論文集》是他50余年筆石研究成果的結晶,標志著我國筆石學科的研究水平,榮獲國家科委頒發(fā)的1984年優(yōu)秀科技書刊一等獎。
1954年9月起,許杰連續(xù)當選為一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后又被選為五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6年2月起,任中國民主同盟二至五屆中央常委、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1950年上半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1957年起,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代理事長、名譽理事。1959年當選為中國地層委員會常務委員,1979年當選為該會副主任委員。同時,他還是中國科協(xié)榮譽委員,并長期擔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1979年起,他改任地質礦產部顧問。1980年7月兼任該部科技委員會主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