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日接收賠償的吳半農
唐曉亮 查心役
吳半農(1905-1978),號曲林,原名祖光,涇縣茂林人。著名文學家吳組湘胞兄。1919年考入宣城省立第八中學,兩年后轉讀蕪湖圣雅各中學。在校時曾組織開展中英文辯論會,出版《獅聲》進步刊物,成立進步團體——“協社”。1925年3月
日本投降后,吳半農任中國駐盟軍總部賠償歸還代表團首席代表。1945年,中國作為戰(zhàn)勝國,派出了一個頗為龐大的駐日代表團。該團主要有四個組:軍事組、政治組、經濟組和教育組。經濟組負責賠償及歸還工作,國內許多部會派員來日,進行調查研究,為申請賠償歸還作準備。1947年成立賠償歸還物資接收委員會,仍屬駐日代表團,但在業(yè)務上受行政院賠償委員會領導。當時賠償委員會的主任委員為吳半農,委員有交通部的王樹芳(時任鐵路總機廠廠長)、資源委員會的周茂柏,后改為邵逸周(時任鞍山鋼鐵公司總經理)、兵工署的李待?。〞r任兵工署副署長)、經濟部的唐崇禮(時任中央大學教授)。工作人員中列入編制者稱為技術專員,臨時人員分專門委員和專員兩種,他們因工作需要到日本,任務完畢后回國,前后超過100人。另外,賠償委員會當時還在日本留學生中雇用了若干人從事翻譯等工作。
賠償歸還物資接收委員會里絕大多數是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日本后,一面按本部會需要選擇賠償設備或調查被劫物資,一面替接委會辦事。當時他們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拆取日本用以從事侵略戰(zhàn)爭的工業(yè)設備,供我國恢復受侵略損失的工廠用,大家都表現出了振興我國工業(yè)的愛國之心。為此,團結一致,工作積極努力,僅參觀臨時賠償方案中被列入的工廠就在100次以上,加上調查、申請、檢驗、簽收和交運賠償歸還物資等,大家工作繁忙勞累而無怨言。因美國政府和美軍總部采取袒護日本的政策,對賠償歸還工作拖延阻礙,所以,要費很多精力(包括準備材料)與盟總交涉。為了充實論據,他們對日本工業(yè)與經濟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編寫出了一套敘述日本各種工業(yè)概況的材料。當美方斯瑞克報告發(fā)表后,接委會曾根據有關數據,編制各種賠償方案與美國歷次調查的建議作比較,撰文批駁。
日本歸還的被劫物資,多數都運回國內,其中有一小部分存放日本,日漸腐爛,有的原系我國出口物資,因國內并不需要,運回來很不劃算,故決定在日本就地出售。共計售出六批,包括羊皮、羊毛、棉布、棉紗等纖維品,鉛、錫、銻、銅等礦產品,以及鴉片、嗎啡等,共售得4500萬日元。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亡臺灣,吳半農所在的接收委員會暫時還留在日本。1950年,居住在京都光華寮(原名洛東公寓)的中國留日學生因經濟困難請求中國駐日代表團資助購買這座宿舍樓。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半農非常同情留學生,征得代表團團長的同意,在變賣歸還物資價款中,撥出約250萬日元買下了光華寮。
吳半農于1949年后在日本與國民政府脫離關系。1956年8月攜全家離開日本返回祖國,先后在外交部任國際關系研究所日本組與世界經濟組組長、研究員、顧問等職。1956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是全國政協第三、四、五屆委員。他一生翻譯著作甚豐,多為哲學、經濟學論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