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濟學家朱劍農
方光華
朱劍農(1910~1986),旌德縣朱旺村人。其父為晚清秀才,英年早逝,朱劍農由祖父撫育成人。少年時就讀于本地私塾及城內高級小學堂,1924年考入南京安徽公學中學部。1927年北閥軍到達旌德,朱劍農輟學迎接北閥軍,投身農民革命運動,在旌德北鄉(xiāng)一帶組織農民協(xié)會?!八摹ひ欢狈锤锩兒螅靹r被迫離鄉(xiāng),在武漢遇到共產黨人惲代英等,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不久回鄉(xiāng),在成志小學任教。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對本縣反動教育當局的斗爭,成為縣教育促進會的活動分子和平民夜校組織者。同年秋,由于革命形勢惡化,朱劍農轉移至上海,考入大陸大學經濟系,后轉入上海法學院經濟系,一面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一面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并擔任學院共產黨地下黨支部書記。“一·二八”事變后,身為上海大學生聯(lián)合會主席團成員的朱劍農,積極發(fā)動捐款,組織通訊、運輸、救護等,為支援十九路軍抗戰(zhàn)做了大量工作。上海法學院被日軍炮火炸毀后,被迫遷移至杭州復課。朱劍農擔任中共中央直屬杭州特支書記,積極發(fā)展浙江黨組織。大學畢業(yè)后,朱劍農回旌德籌集準備赴日費用,由于叛徒出賣,被捕關押進浙江軍人監(jiān)獄。獄中三年,他認真研讀各派資產階級經濟學,出獄后留學日本,大量攻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受到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先驅者、著名經濟學家河上肇的思想影響,決心畢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
“七七”事變后,朱劍農歸國抗日,在郭沫若主持下,積極從事戰(zhàn)地文化服務工作。他被派往浙江金華編印金華版《前敵周報》和《士兵周報》,后到中國青年月刊社,與進步人士組成立中國農民經濟研究會,主編《中國農民》月刊。后轉戰(zhàn)各地,潛心研究我國抗戰(zhàn)時期工、農、商、外貿等方面經濟問題,在《東方周報》、《經濟匯報》、《財政評論》等刊物發(fā)表大量經濟學論文。以后朱劍農先后到湖南國立商學院、四川大學、安徽大學、湖南大學任教,因積極支持進步學生運動,參加校內外“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群眾斗爭,屢遭解聘。期間,朱劍農出版了《土地經濟學原理》《農村經濟》等著作。
解放后,朱劍農歷任湖南大學校委會常委、財經學院院長、湖北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顧問、湖北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執(zhí)行主席、湖北省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常務理事、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被譽為“紅色經濟學家”。在關于社會主義所有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guī)律作用、社會主義農業(yè)級差、地租和土壤經濟問題等四個方面發(fā)表了論文百余篇,著述近20部,約300萬字。其中有影響的代表作除《自耕農扶植問題》外,當推我國研究土地經濟問題最早的專著《土地經濟學原理》。在《用歷史觀點考察商品概念和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一書中,他主張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觀點,被當時學術界公認為“寬派商品論”主要代表之一。他主編的《中國農村生產關系研究》一書,被列為我國“六五”計劃期間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